2021年氢能股龙头股主要有柴权电力、宜华通、美锦能源。其中柴油动力是氢能的代表,易华通是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锦能源主要出口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国内出口零记录,前景广阔。
氢概念股有鲁北化工、六国化工、兴发集团、长城汽车、汉中精机、隆基股份、大洋电机、盛鑫锂能、安泰科技、华风股份、凯美特燃气、三维化工、齐翔腾达、华茂实华、镇海股份、石兰重装、陕西建工、ST金宏、新天绿能等。
全球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双碳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越来越好。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中国终于在2021年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热潮,成为中国前瞻性规划的六大产业之一。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未来,氢燃料电池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氢产业有三个核心环节,需要投资者关注。
第一,核心是上游氢能。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制氢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原始的化石原料制氢到电解水制氢。
第二,中游储运。制氢完成后,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储运,以保持氢气储运技术对能效和安全性的要求。目前最常见的储运技术是高压气态和机械液态运输。
第三,下游应用。氢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工业领域和燃料电池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股票有风险。大家投资前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能赢。
氢能源龙头股如下:
第一只,潍柴动力,全球氢燃料电池的龙头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了两万套级产能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电堆的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制造基地,公司目前已经批量在交付燃料电池的客车,而且未来会加速推进这一块商业化的落地。
美锦能源,氢能的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上是最完善的,它涉及上游制氢,加氢,电堆,膜电极副产品,所有的东西它应有尽有,而且它控股国内最大的电堆企业,国鸿氢能。未来,美锦能源有望伴随氢能源的发展享受全产业链的发展果实。
亿华通,这是一支科创板的概念股,亿华通就是一门心思铆定在燃料电池业务,它下属的公司神力科技,是国内较早成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以及电堆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说有一家公司能够成为氢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的话,亿华通和潍柴动力是比较有概率的两家公司。
贵研铂业,锂电池我们需要用到锂,但是在氢能源里面我们可能要用到铂,主要是用来做氢能源电解的催化剂,作为中国氢能源贵金属龙头的贵研铂业,很有可能享受类似于锂电池里面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的待遇。
全柴动力,当前市场上的氢能源人气龙头,控股子公司从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集成。这只股之所以纳入进来是因为它的市值相对来说较小,弹性最好。
注意:龙头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龙头股的地位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龙头股是指某一时期在股票市场中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具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股票,它的涨跌往往会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的涨跌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投资速报:度小满金融“定期盈”
定期盈是度小满平台上最受欢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更多产品信息可以通过度小满金融APP了解。
正宗氢能源概念股:京城股份、厚普股份、美锦能源、鸿达兴业、中泰股份、长城电工、滨化股份等。
氢能源概念股一共有26家上市公司,其中11家氢燃料电池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证交易所交易,另外15家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扩展资料:
(一)京城股份:5月6日晚间,京城股份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向控股股东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44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4.62亿元,用于四型瓶智能化数控生产线建设项目、氢能产品研发项目及偿还京城机电和金融机构债务。
(二)美锦能源:3月18日,美锦能源发布2018年年报,公司2018年1-12月实现营业收入151.47亿元,同比增长23.77%,煤炭开采加工行业已披露年报个股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3.14%。
(三)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
(四)行业发展
氢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人类对氢能源应用自200年前就产生了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广泛开展了氢能源研究。
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也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消耗也达到8000万吨,约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迫在眉睫。用氢能作为汽车的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
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基本已经被突破,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对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使产业化技术成熟。这个阶段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以保证中国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领先优势。这包括对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企业在资金、融资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不断整合燃料电池各方面优势,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还应给予相关的示范应用配套设施,并且支持对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营相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载客示范运营。有**的大力支持,氢能汽车一定能成为朝阳产业。
腾龙股份、东方电气、雄韬股份、宝丰能源、林洋能源、潍柴动力、兰石重装、浙江新能。
腾龙股份: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腾龙股份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4.22%至5.02亿元,毛利率27.33%,净利率7.54%。
东方电气: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4.08%至118.7亿元,毛利率17.66%,净利率6.51%。
雄韬股份: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雄韬股份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5.72%至8.49亿元,毛利率15.54%,净利率2.57%。
宝丰能源:
2021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宝丰能源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0.32%至54.88亿元,毛利率51.75%,净利率36.55%。在众多能源企业布局新能源的背景下,宝丰能源在最新的半年报中规划提出,用10年完成企业50%碳减排,用20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公司加快国家级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据悉,该项目可年产2.4亿标方“绿氢”和1.2亿标方“绿氧”,预计年新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
林洋能源:
公司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54%至17.53亿元,毛利率35.03%,净利率21.23%。官微消息,林洋能源全资子公司林洋创投和上海舜华以4:6的股权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舜华林洋氢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定位于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力争在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
潍柴动力:
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77%至609.2亿元,净利率6.38%。
兰石重装:
2021年第二季度显示,公司总营收8.83亿元,同比增长67.92%,净利率5.14%,毛利率15.02%。氢能源领域公司围绕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分布式氢储能技术及应用、煤气化制氢技术、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的研发和制造、高压大流量氢气压缩机的设计及制造等展开技术研究,为后续产业化埋下了伏笔。
浙江新能:
公司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92%至8.38亿元,毛利率64.87%,净利率35.55%。公司正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综合供应、能源储存技术(抽蓄、氢储能、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存储技术)等新能源技术。
氢能源概念的龙头股包括有大洋电机、川润股份、美锦能源,同时氢能源概念股还有潍柴动力、长虹华意、穗恒运A、创元科技、中泰股份、康盛股份、阳煤化工、金能科技等。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和方案,推动企业更好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作用。同时,***正组织企业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的科技攻关,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彭华岗表示,在央企的一些项目中,在布局风电、核电、氢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攻关任务,推进智能电网、储能、氢能、碳捕集等技术研发应用,这方面的工作都在加大力度。
拓展资料:
1、发展绿氢是石化行业的必经之路。从利润角度讲。近年来油价持续走跌,2020年肺炎的爆发与蔓延,导致全球油价历史性下跌,油价下跌带来的亏损让石油巨头们猝不及防。为了能继续“扛”下去,减少亏损,不少老牌石化巨头趁势优化调整业务结构:**“盈利低、价值小”的化石燃料资产,减少油气业务,转而提高对清洁能源业务的并购和投资,加快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
2、从需求角度讲。交通产生的碳排量占我国碳排总量25%左右,由此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在需求侧的结构改变下,化石燃料供应商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它们需要调整策略,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且是没有任何案例可以借鉴的。中石化已经给出自己的答案,表示未来将把企业打造成国内“油气氢电”第一供应商。
3、从战略角度讲。氢能是一个需要大量技术储备的领域,全球距离氢能大规模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当氢能时代降临,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企业应从2022年开始发展氢能关键技术,做足专利与技术储备。
4、国内外企业氢能发展内驱力,为落实《巴黎协定》,氢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由于市场运作模式的不同,国内外企业发展氢能的内驱力也不尽相同。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承诺“3060碳中和”的目标,为响应国家号召,国内龙头企业带头承担氢能上游建设之重任。在以强制性手段**高碳排项目的同时,“以奖代补”政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国内企业主动转型。而在国外,**给企业的压力来源于各国纷纷开征的碳税,并有不断提高税率的趋势,加拿大表现尤为明显。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终端用户放弃化石能源消费,转而使用氢能。而企业自身为了赢得投资人的青睐,也会严格管理资本支出,更多投资低碳能源业务,做好企业形象管理。
上一篇
下一篇